創意小廚

2015年4月23日 星期四

台灣遊子的家鄉味-香菇肉燥

香菇肉燥是一道台灣的家常美食,只要是台灣長大的小孩,都懂這道從小吃到大的美味。正因如此,只要離開台灣在外地工作、唸書的遊子,都會非常想念這道美味。

我家從2000年初到北京後,這道料理也成了餐桌常客。何媽每逢寒暑假回台時,托運行李一定會帶上醬油、冬菇、紅蔥頭、金勾蝦米等關鍵原料。

好吃的肉燥,關鍵是醬油和香料(紅蔥頭、蝦米)、還要用這種肥瘦相間的五花肉(台灣話稱三層肉)。五花肉一定要用刀切小細丁、不能偷懶用絞肉末,台灣四面環海,除了海鮮很新鮮,肉類料理也離不開海味,就是靠這金勾蝦米提鮮,除了金勾蝦米,也可以用干貝代替,我們在北京的日子,發現用大連甜蝦乾代替,滋味也很棒!





關於醬油,本地超市的醬油分成生抽和老抽,一般超市買到的醬油,老覺得鹹味重,聞不到豆香,煮出來的紅燒肉,不小心會太鹹,如果用本地超市買的老抽,做出來的紅燒肉只有醬色,會變成黑黑的。台灣把醬油稱為淡色醬油和濃色醬油,淡色的味道鮮甜、用來清燉、褒湯或沾料使用;濃色的有許多檔次,最好的叫做壺底蔭油,豆香濃郁,適合紅燒和滷味使用。台灣對於醬油的味道有一種稱呼:叫做醍醐味,用閩南話說是不會太甘也不會太鹹。鹹中帶甘甜的意思。

今日用右邊這瓶壺底蔭油做料理。這是採用古法釀造的醬油﹐一滴水都不加﹐豆子歷時六到七個月自然發酵﹐未經稀釋﹐直接壓榨而成﹐我看說明書聲明無加水稀釋,鹽度稍高,所以用量比一般的濃色醬油省一半。


用手指沾一沾品嚐﹐左邊的比較甘甜﹐很適合拿來沾生魚片﹐右邊的有鹹味﹐但是尾韻是甘甜的。


台灣一年四季都有各式新鮮菇類可吃,但是做料理,最香的是乾香菇(又名冬菇),有機栽培的香味濃郁,下圖是台灣產的有機冬菇,乾燥時很薄、先清洗過,然後用飲用水浸泡約6小時,就會膨脹,變得很厚實。浸泡的香菇水很香,要留下來喔,等下滷鍋要加香菇水。



切料,五花肉先去皮,切細丁,皮要保留,豬皮的膠質會讓滷鍋濃稠。冬菇切丁、紅蔥頭也要切片。另外蝦米也要泡水。

材料切好,準備下鍋:首先, 紅蔥頭爆炒成略微焦黃(這是關鍵,如果沒有焦黃就下其他料,整鍋都不香)




然後下肉丁、蝦米、香菇丁,把肉丁炒成白色的,就可以下醬油、香菇水、放糖(看個人口味加糖)、幾粒八角、幾片新鮮的薑。



移到陶鍋慢燉。


做好的肉燥,也可以加上幾個白煮蛋。用香菇肉燥滷出來的蛋,是何爸最愛的下酒菜,還有吃方便麵時,也會順便加一顆滷蛋。


把鏡頭拉近,五花肉因為炒過,油脂被炒出來,肉燥上面有一層浮油,這層油脂融合了香料,特別香,香味也會慢慢沁入滷蛋。

浸泡一天的滷蛋。有茶湯的顏色,如果用超市買的老抽,絕對是黑的,無法滷出這種顏色。


肉燥飯。▼

現在流行擺盤飾,意境菜,咱也擺一個吧!下面的滷蛋是浸泡兩天的成果,香味都滲到蛋黃了。▼


肉燥的吃法很多,配飯、麵,米粉、乾拌或是加一匙到清湯米粉或麵皆可。肉燥吃完時,剩下的湯汁還可拿來做大滷湯。或是加些干貝或蝦米做滷白菜。我家每回做香菇肉燥,連湯都利用完畢,一滴都不浪費!

沒有留言: